8月31日及9月1日,山東大學“星火”調研團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人民政府進行參觀調研學習,與縣政府的扶貧辦主任進行交流,針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精準扶貧政策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并采訪了本縣一些精準扶貧對象。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身,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二五”期間,廣西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區貧困人口從2010年末的1012萬人減少到2015年末的452萬人,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6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3.9%下降到10.5%。
隊員們采訪寧明縣政府扶貧辦主任黃權生,在黃權生主任的講解下,了解到:“精準扶貧”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2014年1月,中央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的工作模式,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
在采訪當地的扶貧對象——寧明縣琴力村的貧困戶祁光明與寧明縣自衛村的貧困戶黃志翔時,祁光明說,“現在每種一畝稻谷政府補助1200元,黨的扶貧政策太好了,大大減輕了家庭生活的經濟負擔,感謝改革開放,感謝精準扶貧”。黃志翔表示,自精準扶貧以來,修路,搭橋,貧困補助,雨露計劃等,現在村民們不愁交通不便,出行困難,醫療衛生跟得上,孩子們有教育,大家能看到生活正在悄然改變。現在便利的生活離不開改革開放,離不開精準扶貧啊!
在采訪期間,隊員們看到的是人民幸福的表情,洋溢的熱情。切身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生活的巨大的變化。但是青少年們仍然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實現兩個一百年計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圖、文/黃藝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