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9日,轉眼已是“可視計算”暑期學校第二天,活動依舊精彩紛呈。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智筑未來調研團成員胡云海在白天聆聽了國內外學術專家的精彩報告,并在晚上參加了熱鬧別致的晚宴,在線上實時為成員們進行講解,收獲滿滿。
第一場報告是由北京大學查紅彬教授帶來的“基于數據流處理的SLAM技術”。SLAM算法是將攝像頭的定位與周圍環境的建模同時進行并相互作用,得到較好的計算機動態視覺的識別結果。為解決誤差累計和成本高昂等問題,查紅彬提出引入數據流計算來充分挖掘密度采樣傳感數據內在的時空連續性,并通過對數據時序關系和場景結構信息的利用加強SLAM算法的系統性與泛化能力。隊員胡云海通過匯總成員們提出的問題,就“SLAM局部信息丟失、遮擋的預測”等問題與查紅彬進行了討論。
接下來是由香港城市大學傅紅波教授帶來的“基于數據驅動的草圖理解”。他介紹了如何利用數據驅動進行草圖理解的各種任務,主要包括草圖美化、語意信息的提取、3D解釋以及動畫化,并展示了如何制作高質量的講解動畫視頻。
最后一場報告是由香港大學王文平教授帶來的“基于草圖的模型建立和幾何處理”。在第一部分,他主要講解了其用于三維建模的智能草圖系統工作,并描述了如何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使用戶以更少的輸入得到高質量曲面。
而報告的第二部分則是關于中軸變換,王文平介紹了他們提出的一種評估中軸變換結果的方法和簡化中軸變化結果的工作。報告的最后王教授提出了中軸變換的兩個應用場景,分析了如何用中軸變換做圖像的幾何分割,同時還介紹了幾何分割運用的場景與基于學習的方法的區別,并分享了幾何方法與機器學習方法的結果對比。
下午的第一場報告來自于山東大學交叉研究中心的辛士慶,報告主題是“與標量場相適應的網格剖分及其應用”。他通過舉例指出“三角網格曲面上,人們往往假設某個場在一個三角形內是線性變化的,這種假設在某些場合是不對的”——對待不同的問題要采用不同的策略,這對團隊成員的調研態度來說是不小的啟示。
接下來是由山東大學的汪云海教授帶來的報告。他利用一個有趣的QQ聊天統計的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可視化來清晰顯示出每個人的數據特征,并以顏色、寬高比等參數為例向同學們演示了自己團隊的Edwordle等可視化成果以及剛剛入選IEEE InforVis的四篇文章,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可視化帶來的便利。
最后,胡云海參加了會議的晚宴。席間,他與同學們熱烈交談,互相交流自己的DIY作業,讓本次“可視計算”暑期課程充分發揮了傳播知識、交流感情的作用。而線上的成員則忙于整理當日的學習體會及實例分析,借助當日領略到的SLAM、3D制作和可視化處理技術,結合本次調研主題智能建筑進行分析整合,也各自有著獨特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