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山東大學赴廣西達墨隧道實習調研團在指導老師及研究生學長的帶領下,進行為期一天的野外勘探活動。
團隊成員根據實際情況分為A、B、C三組,其中A、B組共同負責發射端相關工作,C組則負責接收端工作,在確認天氣合適之后,三組成員各自出發,正式開始野外勘探。
首先,A、B兩組成員取出預先放置在各自地點的工具,包括發電機、線纜等,此后A組將導線與發射機相連,發射機與發電機相連,并將發射機與發電機接地,B組則把線纜與埋在地下的電極連接并布設警戒區域。雙方確認安全后,A組打開發電機,待其穩定后開始對發射機供電,將發射機調整至合適的電壓電流,成員再次確認安全后打開急停開關,將發射機調至瞬變電磁信號發射檔,在旁等候四分鐘,確認無異常后通知接收端開始接收。
在到達起降點后,C組的勘探人員們開始準備飛機的安裝、儀器的連接以及調試,將接收機和線圈通過電纜進行連接,接收機采用FTEM模式,選好模式后查看GPS信息是否正常,準備好后,一行人便在旁等待發射端發射信號;在A、B兩組通知發射端成功發射電壓、電流后,C組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工作,勘探人員取出接收機,單擊采集按鍵并把接收機放在無人機下方存儲袋里固定;再次檢查后將無人機飛到預定的航線起點位置,正式開始數據采集任務,在飛行過程中,還需記錄飛機到達航線起點、終點的時間點以便后期的數據處理;飛機到達終點降落后取出并重置接收機。在將以上步驟重復進行了數次后,數據收集工作才算完成。
接收端的工作完成后,C組首先通知A組,A組在接到通知后首先切斷電源,關閉發電機,斷開各機器間連線,確認安全后通知B組,斷開線纜與電極的連接。之后各組各自回收、儲存工具,收工回到項目部。
晚飯后,領隊老師向團隊成員們講解了白天工作的科學原理——瞬變電磁法是一種時間域電磁法,它利用階躍波形電磁脈沖激發,利用不接地回線或接地線源向地下發射一次場,在一次場的間歇期間,通過測量由地下介質產生的感應二次場隨時間的變化,達到尋找地質目標體的目的。
而半航空瞬變電磁法與傳統瞬變電磁勘探的區別在于接收裝置的放置位置不同。傳統瞬變電磁的接收與發射裝置都布設在地面上;半航空瞬變電磁法則將接收裝置放在空中,實現地面發射,空中接收。半航空瞬變電磁理論的成熟促成了瞬變電磁裝置與無人機的完美結合,用無人機搭載瞬變電磁接收裝置進行瞬變電磁信號的采集,既能解決某些復雜地形條件下傳統瞬變電磁法無法或很難正常開展工作的難題,又大幅提升了勘探的工作效率。
晚上,勘探人員們還不能休息,需要進行內業計算,這是電磁勘探的重點。在這一階段,勘探工作者們要通過自己預先編寫好的各種數據處理程序,將白天收集到的數據加以檢驗處理分析,并最終繪制成圖,若是遇到數據存疑的情況,還需反復排查、重新勘探。
一天的體驗,讓調研團成員們體會到,白天風吹日曬,晚上熬夜加班,是勘探工作者的常態,但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勘探人員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也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同行學長的話,這是在平凡中創造奇跡!(文/周長宇 圖/達墨隧道實習調研團)
